麦克尤恩

高桥松明
来自: 高桥松明 (上海) 2013-02-07 16:31:46创建   2017-05-02 17:54:46更新
"恐怖伊恩",英国的怪叔叔
3 人关注
1
来自:豆瓣读书
7.7 (1599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5-4-1
评语:狡猾的小说。把《床笫之间》的文本嵌套在《赎罪》的结构里面。一开始先讲文艺女青年的阅读和品味,然后再描述写作的狡诈。p84“我猜,无意中,我是在寻找某种东西,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文本”是文青饱含深情的自白。1960s-1970s充斥冷战思维,小说文本营造的时代氛围、点到的知识分子或小说家或作家与情报机构的关联比较传奇,比如奥威尔,故事主人公的短暂特工生涯则相当普通、琐碎,甚至不明就里。传奇时代背景中的故事并不是个个都像邦德,轰轰烈烈地完成任务,这本小说里的情报工作显得官僚主义十足,程序冗杂,办事拖沓,漏洞百出,好莱坞制造的特工英雄形象于此毫无关联。
回复
2
来自:豆瓣读书
8.0 (34725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2
评语:最初的麦克尤恩有点反传统。还好是在这个年纪读到了这部作品,很难说到底读懂了什么,可有些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懂了,河水最终还是要流向伦敦。最后btr的评论是我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寻找源头的游戏,我加入。
回复
3
来自:豆瓣读书
8.3 (5246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8-2
评语:All was written. 破碎的玻璃,透出的绚丽色彩令人着迷,心生怜惜将它修补,它却脆弱得已经不起碰触,心生的爱怜不仅是徒劳,还平添了一道新伤,生出忧伤的昨日之光。
回复
4
来自:豆瓣读书
8.0 (1091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1
评语:以睡眠作为一天起止的判断,或许小于24小时,或许大于24小时,其间的思绪可以飘得很远,绕得很乱,正如人脑之复杂,不,思维要复杂得多,因为打开头骨,精密复杂的大脑结构便一览无余,而思想却隐匿其中,不得而知。
回复
5
来自:豆瓣读书
8.3 (2976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5
评语:不是有一天突然长大,而是有一天发现已经长大。
回复
6
来自:豆瓣读书
8.0 (4438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8-8
评语:"如此意义非凡的相逢竟纯属偶然,取决于上百个微不足道的时间和选择。"得以过早地一窥“尴尬”窘境。一如既往地喜欢结局,时间和忘却使之归于平淡,却不知是否是命运使之变得残忍。
回复
7
来自:豆瓣读书
7.7 (1881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7
评语:看“好友”如何“反目成仇”。摧毁自己的终将归咎于自身。
回复
8
来自:豆瓣读书
7.8 (5890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1月
评语:老麦文笔了得~出现了好多互文,简直有点像是在猜谜,含蓄的文字挖掘了人性私密大胆的禁忌。再一次惊艳。
回复
9
来自:豆瓣读书
7.9 (1201人评价)
作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评语:反反复复法国乡村喀斯特地貌的描写有些令人厌烦;把改变琼的关键事件放在最后着实吊人胃口。两人的争论对我而言,更像是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两种声音,背后是深切的怀疑和茫然的不知所措。无疑的是,所有不好的回忆,例如战争,始终都像是盖世太保留下的黑犬,这黑色的幽灵多少年来都挥之不去。
回复
10
来自:豆瓣读书
7.6 (771人评价)
作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2-8
评语:饕餮、好色、要面子、爱显摆、时常臆想、懒得动弹的机会主义老胖男人。同《星期六》一样,麦叔在用科学爱好者的身份试图深入科学领域,不知理科生,尤其是物理学科班出生的理科生如何品评。关于文理之异、文明之域的段落很不错。
回复
11
来自:豆瓣读书
7.6 (3225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评语:成人版《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更大胆荒诞悲剧。《一来一去》尤为晦涩和先锋,在《心理之城》中竟读出了拖延症。《既仙即死》《心理之城》是初读最偏爱的两篇,前者是陷入疯狂的作茧自缚,后者是都市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床笫之间》非常巧妙,写得恰到好处,微妙之处读之便知,留下很多想象和猜测空间。《一头宠猿的遐思》的文中之文比较有意思。《两碎片》中未来的伦敦,缅怀工业时代的便利,一副颓败景象,人性会比现在更扭曲吗?用跋里提到的一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人性中陌生而古怪的地下层”。好奇而恐惧地从中找寻可怕的最真实的惊异
回复
12
来自:豆瓣读书
7.8 (935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 Ian McEwan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2
评语:从锋芒毕露的惊异转向不显山露水铺陈叙述中的惊异。本书非侧重谍战,借助冷战背景,写的还是人面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内心反馈,一切只是为了最基础的安全需要,或许还掺杂着些许骄傲,于是掩饰和秘密产生了。秘密是自我意识的最强表现,分享一个秘密可以让人命运与共,也可以令人疏远相离。厚重的二战与冷战对于后生是读不透的历史,对于亲历者则是被迫的人生。满目疮痍的柏林得以重建,柏林墙被建起又被推到,人心的隔膜要多久才能消除。
回复
13
来自:豆瓣读书
8.1 (217人评价)
作者: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2
评语:P25“那些最伟大的所谓的儿童书,一定是既针对成人又面向孩子,是为孩子心中早期的成人,以及成人心中被遗忘的孩子写的。”
回复
14
来自:豆瓣读书
7.9 (1456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3
评语:这本书可以有另外一个名称“德·克莱拉鲍特综合征案例及其影响”,科普作家的逻辑让叙述变得十分冷峻,麦叔在表现中年男人的思维方面很有特色,《星期六》《追日》等作品中的主人公均有相似之处。(在读小说的时候,尤其是在乔认为帕里会置他死地时,一度怀疑乔是否也患有“妄想症”,总是“感到”有人在跟踪或是窥探他,而实际上帕里的迷恋并没有如此强烈而心存杀机,猜测结局是乔“感受到”威胁而伺机谋杀了帕里,但结果是我想太多了……)怀疑、猜忌和幻想都是爱情的毒药,让爱情在琐碎中慢慢死去。
回复
15
来自:豆瓣读书
7.6 (237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2-9
评语:十五岁少年作为“不可靠(或不完全)叙述者”讲述自家生活经历,怪异,乱伦,心理扭曲。房子是一座安全的孤岛,而外界则是冰冷的世界(周围环境萧瑟,不止一次提到周围被推到的房屋),在这部小说中,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被大肆鼓吹的“社会关怀”“社会温暖”,可是外界在怎么残酷,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大房子,想重新成为“奶娃娃”(像汤姆一样)是不可行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回复
16
来自:豆瓣读书
7.9 (2079人评价)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7-3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高桥松明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