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小周
来自: 小周 (上海) 2013-12-16 12:39:53创建   2023-08-18 17:12:40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青鹿 50人喜欢
今天中午看到璐哥发的十年前巴兰扎特教堂的照片,能够“参观”正处于修复状态的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的工地,这真是一次极为难得的体验。 该教堂建于二战战后且声名远播,事实上在很久之前鲜哥便有多篇文章提及此建筑。珠玉在前,我原本不该再多作置喙,但奈何真的很喜欢这栋建筑,加之前段时间陪同学再次探查又略有所得,索性借着今天的由头与大家分享些内容。仓促行文,诸君莫怪。 1. 璐哥为什么会看到工地 这栋建筑始建于1956年,主体完工落成于1958年,是为了配合战后米兰郊区巴兰扎特地区因人口增长建立新住区而设立的天...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zzzzzzzx 97人喜欢
小序 陈词滥调:随着全球化及网络普及,建筑思潮已经不再具有区域性,提契诺学派不再是瑞士人的专属也或许已成为历史,后现代可以影响到泡沫经济中的隈研吾,上海也能出现德瑞风格的建筑。这些风格词汇有太多,可以被人为挪用到全球成为地域性的重译。这个时代拥有不停膨胀的图文信息,图像已经从虚拟空间涌入生活,小众、亚文化亦能为人所知。但我们的“存在”和“意义”还是关乎体验的,如何能强化实体存在,摆脱图像去思考?城市空间正在塑造人的性格,图像审美也在革新,如何能在缥缈的时代中将镜头定格于个人?这是我想要了解的,当...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zzzzzzzx 83人喜欢
· 序 · 一年半前,藉由日本U-35建筑师展览的信息,分享过一批日本青年建筑师,其中让我在意的是当时我比较感兴趣的偏austerity chic(引用A.Zaera Polo的分类)的建筑师们。那些因经济因素限制的项目,即使是很小的项目,选择简单形式和廉价、易得的材料,却依然营造出较为高效、温暖的空间。这是对具象、形式建筑的反抗,不去迎合图像和instagram式审美,它们充满了匿名性,也表达了最通用适用的可能性。或许会被视为未完成,挑战常规美学,在最简单有用的材质组合中表现仅剩的构造诗意。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远古超萌武士 574人喜欢
混凝土建筑就像足球,它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一块儿混凝土就是一个社会的写照。 以往在建筑圈儿,人们总是把这当成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内部讨论。即便是这样,大家的交流也通常不在同一频道:两种专业语言,两套话语体系。建筑师比较关心“完成效果”和“设计哲学”,而工程师更在意“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及“计算科学层面的创新”。如果专业内尚且如此,那还如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讨论?所以在展开讨论前,我们不妨看几个小故事。 引号为事实 黑色为观点 承包商Nervi 1930年,Nervi作为混凝土工程承包商兼首席工程师(I...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Phihead的广播: 出摊 收摊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42人喜欢
清平市场二期地块项目是象城建筑又一个全周期的老城更新项目,其中启动区一期建筑设计通过架空、退让,恢复老城区的连续公共空间;将小街铺的建筑体验与商场大空间结合,通过比例、尺度、材质的操作,回应文物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在密集城区中创造轻盈、通透的感受,呈现广州性的城市建筑。 背景与历史 清平中药材市场是我国唯一在老城中心的中药材市场,因规模发展需要,将荔湾区清平路以西地块作为二期发展区域,也成为广州市首个以私企为主体的城市更新与开发项目。在清代中晚时期,用地区域东邻十三行,南近沙面岛领馆区,因此各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qingfan 251人喜欢
我们理想的住宅设计是以空间为主导的,包含真实朴素的材料与技艺,持续新鲜与宁静感受的居所。为营造这样的环境,“手艺”往往意味着非常规的做法,或许不能和传统的精雕细琢相提并论;但在今日批量工厂生产的环境里,手艺实验是达到某种特别空间感受的途径。 这一户型位于90年代末砖混结构住宅楼顶层跃层;1层客厅朝西,2层阳光房朝东。房间都串联在东西方向上,楼梯狭窄靠墙。这是基础的自然条件。 我们的设计一直在尝试园林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联性,除了游走路径的串联与可达、在空间中划分更小的空间、愉快的探索感、视线通透与...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84人喜欢
去过的很多建筑中能有像olgiati的建筑这样的感受的不多:有些感觉只能在地/在现场被刺激到,在图纸/照片上这些讯息很难或者不可能被捕捉,所以在现场看他的建筑常会耐人寻味、不解以及惊喜。 沿着参观的顺序记录感受: 第一眼看到还是在火车上,网上的图多是主立面,对着火车道这侧的背立面少被提及。背立面印象要比意料中的入世、平和得多。 从地图和现场大概推测这个建筑隶属于整个片区商业住宅开发的地块之一,长宽高体量已经被规划好。相邻地块的住宅体量和立面开窗语言基本类似。面对商业住宅的基本属性,建筑师的可表达...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褦襶 15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狐蝠的广播: 1981年绍兴(摄影师 Bill Hocker)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包子 113人喜欢
昨晚听了上交的系列讲座的《记忆之物和“回收”策略》,主讲是旭可建筑的刘可南。刘老师思路清晰,讲的作品和作业是也很棒,比较有意思的是后面嘉宾的对谈部分,因为刘老师的留学背景及在 Herzog & de Meuron 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嘉宾们提了挺多挺有意思的问题,而刘老师的回答多多少少也都引向了关于中国和瑞士建筑实践之间的一些差异,包括中瑞之间项目的精准度问题,设计的冗余度,文脉问题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位嘉宾所提的关于刘家琨的一句话所引起的思考,大意是刘家琨在某次演讲中说到,让中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北山杉 207人喜欢
看到有广播在讨论Olgiati在Basel的新楼立面构造冷桥的保温层处理,刚好可以比较一下Olgiati,Chipperfield和Kerez在三个框架立面建筑中的构造处理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Olgiati选择将上下楼层保温层向内延续180cm以解决混凝土楼板处冷桥的问题,同时保持楼板的延续性,强调其结构的一体性。具体向内延伸多少距离,这个需要Bauphysiker(建筑物理工程师?是这么翻译么,国内有对应的工种么)计算,以达到符合规范的保温系数。Foamgals是很贵的保温材料,180cmx1...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北山杉 75人喜欢
上周公布的五个2022密斯奖终选名单(+2个新生代建筑)的中,Z33差不多可以算是唯一一个从建筑学本体突围的作品, 其他几个多为时下热点:社会住宅、可持续节能建筑,或者探索当代建筑功能配置的混合和创新,再或者尝试自下而上新的项目运作模式。从“建筑学本体”(如果说有的话)之外注入更多社会学式的思考,另辟蹊径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些结合当代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实践当然都十分重要。而Z33作为这些项目中的“异端”格外显眼,似乎捍卫了建筑学本体的尊严,宣誓其依然充满生命力和可能性。 Z33是位于比利...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心匠的广播: 偶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t 204人喜欢
夏初在罗马呆了一个月,逛了很多建筑,也画了很多。回纽黑文以后忙了起来,一边做设计一边带学生,罗马被抛在身后,只留下时不时买个莫札瑞拉球吃吃的习惯,罗勒成了厨房里的常客,对番茄开始挑剔,后来索性把家搬来了离菜场近离学院远的地方。趁刚搬完家的清爽,理一理罗马的片段。 2019.05.14 该带着怎样的心态来罗马?无所期翼还是准备满满?抛弃历史抛弃流派,把房子当作房子,把城市当作城市,还是带着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引导目光所及? 逛了半天之后,自己来给答案:当下!当下!当下! 第一印象:罗马太现代了,充满...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Bollo 94人喜欢
回国之后有感于城市里的大部分路都修的坑坑洼洼,不是地砖破损就是路面积水,处理很多微小高差经常是水泥乱糊一通。回想起西班牙街道的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即便是复杂的地形也能用合适的几何形式处理。于是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存放于此。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北山杉 49人喜欢
Christ & Gantenbein,这所来自瑞士巴塞尔的明星建筑师事务所,继承了他们同城前辈Herzog & de Meuron的勇气和果敢,从他们瑞士同行保守的类比建筑学中跳脱出来,进行着更为大胆的尝试和实践,本文将从博物馆以及住宅办公上下两篇来分析他们作品中极致性的魅力。 1998年,在为期六周的环意大利建筑毕业旅行后,刚毕业于ETH Hans Kollhoff门下的Emanuel Christ(1970)和 Christoph Gantenbein(1971)(图1)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Fag1Ch 393人喜欢
公寓中的人,似乎只配拥有住宅内部的安逸。现在,寂寞的人都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城市化。造访这些住宅,会发现它们都各自配套有一处公共休闲区,这契合了法国人热爱集会的文化特点,但公共休闲区本身却并不具备人气。封闭密集的空间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 电影《九龙冰室》结尾,梦幻中,古惑仔龙哥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站在公屋中庭,向着不再出现的父亲,喊:“爸爸,我回来了”。 2002年,某山东煤气厂大院。小蹲晃晃悠悠走出原是文化馆的录像厅,只觉得当下片子不比从前《古惑仔》刺激。回神,小蹲想起自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木杉 139人喜欢
"从被皮肤覆盖的形式意义上来说。我把建筑想象成一个有内部结构的有机体,就像人的身体,骨骼结构一样,有很多其他的元素来定义这个内部结构。我尝试破坏光滑的表面形状,将这些元素暴露在外。“——Christian Kerez (一)引言 (Introduction) 克里斯蒂安·凯雷斯(Christian Kerez)于1962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的Maracaibo,但很快就带着家人来到瑞士,在那里他在ETH学习建筑学。毕业后,他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集中在建筑领域,而是转向建筑摄影。通过这种选择,他对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希腊小庙 137人喜欢
半年来俺们水刷石5人小组断断续续地对水刷石的调查终于凝结成一本成本高达150块的本子。因为是160克的彩色打印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对gy说干吗不打黑白的?他说:开什么玩笑。 对着“成品”左看右看之余忽然又有一点感动——如果这可以被称作“成果”的话——这...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WD 30人喜欢
个人学习笔记,谢绝转载~~ “建筑构成学使讨论类型化的建筑和与之相关的空间形式。我们观察寻找建筑中的构成原理,由此了解构成的成立条件,进而获得设计建筑的方法。以此作为前提,同类型化的现存形式相对地进行理论的分析探讨,是有可能挖掘出现实中尚未发现的崭新构成形式。它让我们能够期待出现新的建筑。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寻求出现这种全新的构成形式的理由。”——坂本一成《建筑构成学》 前段时间重看《构成学》,翻到这句话,提纲挈领的点出了 “构成学研究和设计的关系”这个问题,可惜没有展开讨论。 疫情期间闲着硬...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蝴蝶贝尔 96人喜欢
感觉如果拍照拍不好 建筑也做不太好 领悟 学习 ChristophEngel Visual artist, born 1975 lives and works in Karlsruhe and Essen http://www.christoph-engel.de/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ZzuLy 61人喜欢
人家=别人
回复
<前页 1 2 3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小周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