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工具箱

冷艳句
来自: 冷艳句 (Lyon) 2014-04-29 01:45:48创建   2015-08-13 19:50:52更新
"Imagine that you enter a parlor. You come late. When you arrive, others have long preceded you, and they are engaged in a heated discussion, a discussion too heated for them to pause and tell you exactly what it is about. In fact, the discussion had already begun long before any of them got there, so that no one present is qualified to retrace for you all the steps that had gone before. You listen for a while, until you decide that you have caught the tenor of the argument; then you put in your oar. Someone answers; you answer him; another comes to your defense; another aligns himself against you, to either the embarrassment or gratification of your opponent, depending upon the quality of your ally's assistance. However, the discussion is interminable. The hour grows late, you must depart. And you do depart, with the discussion still vigorously in progress." (Kenneth Burke,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Form: Studies in Symbolic Action 3rd ed. 1941.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4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三联学术 92人喜欢
〖三联学术通讯〗小站按语: 本文今日18点-19点间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app(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40724/herald/4131e66bd61babd25de5b77f5cff203e.html),《东方早报》app 以及“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7952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黑蓝文学 34人喜欢
有一种相当广泛接受的观点主张:作家尤其诗人,在其作品中应该采用街谈巷语,应该采用群众的语言。这种主张虽然有民主外表且明显有利于作家,但非常荒谬,代表了一种使艺术——在此为文学——从属于历史的企图。所谓的“群众语言”属于国家,属于历史,属于昨天,属...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书评客 306人喜欢
文/蒋竹山(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2009年5月29日二稿 近一个月来,我逐字逐句仔细地批改了历史系两门课「中国通史四」与「东西文化交流史」的期中报告,报告内容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专书的书评。原来我们的学生对于如何写一个完整的段落的句子都大有问题,更何况要求他们去写一篇带有评论性质的书评。我想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身为老师的我们要负大部分的责任。或许我们太过相信每位同学对于如何读懂一本书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尘外(モエ) 0人喜欢
我多年以来只会做一件事:读哲学,教哲学,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哲学这个词像“文化”一样,到处用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哲学,这种箴言人人都懂,人人都可以起而去做;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也是哲学,那本书里满纸是没几个人读得懂的公式和推导,跟我们行为做事也没什么关系。随便打开一本哲学导论,你立刻看到十几种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探究最普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2heros 14人喜欢
徐英瑾:西方哲学进阶路线图 来源: 刘洋-Arthur的日志 我是一名哲学教师,因此在读哲学史的时候特别留意哲学大师的成材之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读哲学就是要精读哲学经典”之类的告诫,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钻研老经典而成为哲学家的例子却俯首可拾。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史素养据说就不好,而罗素的那本文笔优美的《西方哲学史》则在学术上谬误连连。至于蒯因的六卷本文集(中国人民大学...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贝小戎 4人喜欢
Why Philosophy Needs History Bernard Williams ‘Lack of a historical sense is the hereditary defect of philosophers . . . So what is needed from now on is historical philosophising, and with it the virtue of modesty.’ Nietzsche wrote this in 1878, but it still very much needs to be said today. Indeed, a lot of philosophy is more blankly non-historical now than it has ever been. In the so-call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阿拉胖泪 6150人喜欢
昨天看到某水的《我想听听你们说话的声音》,挺感动的。今天又看到这篇《玩笑贴》,里面第一条说要开一个四课时的“邮件的写作规范及修辞”,才想起曾经也写过这个问题。这些东西是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参加一个讲授如何写邮件的讲座的笔记,那时候我还没怎么写过事务性的邮件。现在近两年过去了,我大概平均每周要收一百封邮件,发二三十封邮件,所以对如何写邮件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笔记里,我把新添的东西写在[]里。 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欧阳杼 165人喜欢
在说所有的话之前,我先要声明一下,接下来要说的话只是我个人对英文翻译的一些想法,难免有不正确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就推理小说的阅读来说,我个人是偏向日系推理的,但是不懂日文,只能翻译英文小说,有点囧。我自己平常是不太爱看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小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难碰见翻译得好的作品。而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专业的翻译,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西化现象就越严重。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翻译作品,很多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公主 127人喜欢
怎样写好论文---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 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闲寂 49人喜欢
大约是在1984年,记得是一个文学杂志召开的会上。我发言时不知为什么几次提到了“反体制”这个词。散会后大家坐在一辆面包车里,我听见后排两位老前辈在低声交谈:“他说的是什么?反……旗帜?什么叫反体制?” 那一刻的记忆一直未被我忘。虽然今天若说给人听,怕已没有几人会相信。那时在中国“体制”一词尚听着拗口,我也不过是因为听多了罔林信康吼叫的歌,心里哼着“我乃睁开了眼的反体制派”,发着言它顺口溜了出来。是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Cindy lee 68人喜欢
写这个是因为刚刚和一个友人聊天,提到关于英文写作的问题。我蛮同意以前豆瓣上一位老师的观点的,在英语学习当中写作最重要,说和写是想通的!现在英语教学里面总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口语。没办法,在一个时时刻刻要你show出来的年代,当然会更注意临场发挥。而写作这种东西是最吃力、提升速度也最慢的,反正分数也不高,自然不会很受重视。当然除了客观的两点原因,主观懒惰也要占一大条。对于写作的提高,我的建议首先...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项梓 3607人喜欢
这篇文章2010年写的,这些年出版行业、出版社、出版公司都有了不少变化,尤其电子出版领域。最近这一篇的留言和喜欢突然爆发了。我把留言里面的更新添加在这里。 @苏子:各家有各家的长处,这些年文化公司比出版社最多好上几万倍,要想畅销的话,找公司靠谱。另,出书最好在同一家坚持出,别换。版权自己有渠道的自己打理,没渠道的最好全部给出版公司,那样有助于营销。选编辑比选公司重要,靠谱的编辑是保证。 苏子在2014年5...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sogdiana 4人喜欢
一、簡談我的治學經歷 我是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後來碩論很幸運的出版,在當時被中研院看中,後來就進入了中研院服務。這在當時是很少的例子,曾經中研院錄取了很多碩士畢業、甚至是學士畢業的人進來,當然這也只有人文學科才有可能,好比今天的英國,依然認為大學畢業就可以大抵看出一個人的程度。但我那時,或許是受到美國學風的影響,大都認為一定要有博士才能夠進中研院,所以我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後來去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黑蓝文学 984人喜欢
一位律师,决定辞职,开始写作。刚开始,一个六页纸的短篇写了足足三个月。第一年,他卖掉两个故事。有了信心后他继续写作,后来斩获海明威奖、登上畅销书榜。这时距他第一次坐定在餐桌前开始写作已经整整十八年。 译者:thinkingfish 当本·方汀(Ben Fountain)决...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Levis 38人喜欢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政治哲学 [美]列奥·施特劳斯 著 王立秋 译 关切政治哲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过去两代人中,政治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信用。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哲学,在政治本身变得前所未有地哲学的同时(同比地)失去了它的信用。几乎在它的整个历史中,政治哲学都是普遍的,而政治,则是特殊的。政治哲学关心的是最好的或正义的社会秩序,这种政治秩序本质上就是最好的或正义的,永远如此或者说放之四海...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景页再也不会 103人喜欢
作者:Matthew Walther 译者:景页 原文地址:http://www.newenglishreview.org/custpage.cfm/frm/117345/sec_id/117345 2011 年 6月,《新标准》杂志(New Criterion)发表了Joseph Epstein 《沉重的句子》一文。很显然,该文是针对Stanley Fish 教授的两本书——《怎样写句子》(How to Write a Sentence)和《怎样读句子》(How to Read One)而作。我说“很显然”是因为,这两本书在 Epstein 先生看来,满纸荒唐言、读完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沙门 65人喜欢
清晰,精确,节制,恰如其分;不深文周纳,不临高为深,不辞过其实。 不故作姿态。当如舟行水上,树在风中,自然摇曳。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萧湘 360人喜欢
摘要: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差别,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通过对...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冷艳句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